News 最新消息
後疫情時代來臨,提升免疫力的五大關鍵營養素! 2021年11月5日
儘管疫情趨緩,但在與各種病菌、病毒共存的時代,加倍守護自己的免疫力又更加的重要。營養師宜庭提醒大家提升免疫力的五種關鍵營養素,一起來檢視日常飲食有沒有吃夠吧!

一、蛋白質

蛋白質是組成身體免疫系統的重要原料,若長期缺乏足夠蛋白質,容易提升感冒或感染病菌病毒的風險,因此,營養師建議:「每餐」都要吃到「豆魚蛋肉類」原型食物(約一掌心的量),或是牛奶、豆漿等優質的蛋白質,尤其是常被忽略的早餐也不要忘了喔!

二、維生素D

研究顯示,維生素 D 與身體的免疫系統有關,也和呼吸道感染疾病有很大的影響,研究也證實缺乏維生素D和感染新冠病毒的機率有關。要攝取足夠的維生素 D,除了從乾香菇、深海魚和營養品中補充,也可以在清晨或下午時段露出手臂和小腿曬曬太陽!

三、維生素C

免疫力抵抗病毒的第一道防線就是皮膚的屏障,維生素 C 可以加快傷口癒合和促進膠原蛋白合成,保持皮膚屏、黏膜屏障的完整性。所以記得要多吃新鮮蔬果,例如芭樂、奇異果、柑橘類等等,這些都是很好的維生素 C 來源。

四、益生菌和益生質

新鮮蔬果不只有剛剛提過的維生素 C,其中的「膳食纖維」是腸道好菌非常需要的食物,也就是益生質,建議可以把握「每餐菜比飯多」的原則,讓腸道更健康。也可以從優格或優酪乳補充益生菌,從腸道健康打造由內而外的免疫力!

五、水

最後一個是常被忽略的「水」!營養師宜庭表示,其實等到口渴久已經是身體發出缺水的警訊了,建議一天至少喝 2000 毫升的水,尤其是一早起來最好就先喝一大杯溫水,提升身體的循環和代謝。

從以上五點開始,簡單從生活飲食中調整,從營養更強化自己的免疫力!
16 Apr 2024
預防「長新冠」2種黃金食物必吃! 2022年7月14日
根據衛福部的統計資料,台灣新冠肺炎確診人數突破407萬人數(7/12資料),全球則高達5.57億人確診。大多數新冠肺炎病患後會在3~7日內康復,但根據各國新冠肺炎追蹤研究報告顯示,部分確診者康復後60天內有30-60%持續出現所謂「長新冠」症狀。目前難以定義「長新冠」的症狀,除了透過藥物治療,英國營養師學會建議可以透過「攝取足夠Omega-3」、「足量維他命D」,將有助於改善長新冠的不適,讓身體盡快恢復到正常狀態。

國內外研究新冠後遺症多

長新冠確切的症狀還很難定義,目前在衛福部的統計資料顯示,經常出現的不適有疲倦(53.1%)、喘(22.9-43.4%)、關節痛(27.3%)、胸痛(21.7%)、咳嗽(15.4%)、嗅味覺異常(13.1%)等症狀。而在國外研究還有像是「腦霧」記憶力和注意力變差、腸胃道問題、失眠、睡眠障礙、焦慮、耳鳴、耳痛、皮膚出疹,上述新冠後遺症的狀況可能會持續超過4週或是數月,有時甚至會消失又再度出現,對於每個人的影響都不一樣。

這些人容易得到「長新冠」

在國外的研究顯示,容易得到長新冠的族群包括未接種疫苗者、原本就有慢性健康問題,以及肥胖、慢性病及染疫後中重症患者等有會有較高比例出現長新冠問題。美國CDC呼籲,無論是健康族群,還是有慢性病的人,還是應盡量接種疫苗,降低染疫後的症狀與重症機率。而面對已經出現長新冠問題的人,英國的營養師學會也提出兩點飲食上的建議,幫助改善持續性的不適症狀。

第一點:Omega-3地中海飲食

攝取足夠的Omega-3不飽和脂肪酸能幫助改善長新冠症狀,而地中海飲食的原則中蛋白質來源是重點,首先要減少紅肉的攝取,改以乳、蛋、豆類以及魚肉、白肉,魚肉富含優質的Omega-3,其中的DHA與EPA,更具有抗發炎、抗氧化的作用,如果每週未能吃到2份以上的魚類,也能透過魚油補充來確保足量Omega-3。同時攝取大量的蔬果,補充足夠的礦物質、維生素,確保有充分的纖維素。不過現代人多外食,要能均衡飲食實屬困難,補充高濃度魚油則成為有效率又方便的補充方式。

第二點:維生素D補充

此外,國內外都有觀察到長新冠經常出現骨關節、肌肉疼痛的症狀,對此,「維生素D」是特別被英國營養師學會提出建議補充的保健品,因維生素D是參與免疫調控、骨骼、肌肉、神經健康的重要成份,英國營養師學會建議成年人每天攝取標準最低為10mg或400IU以上,台灣衛福部標準,每日補充上限為2000IU。

維生素D可藉由曬太陽自行合成,又稱為陽光營養素,但民眾普遍光照時間不足,若確診需要居家休養,光照更短,自然會讓體內維生素D缺乏。常見的形式有維生素D2和維生素D3,動物性維生素D3每單位原料攝取到的維生素D較多,且在維持體內維生素D濃度穩定度更有效率。

另外,維生素D具備增加保護力,調節生理機能,幫助打下健康基礎的關鍵,同時也可用於病後補養。陳哲信醫師表示維生素D是脂溶性維生素,建議可以在飯後補充增加吸收,以高濃度的維生素D3、高單位達800IU的維生素D加強保養。特別提醒,維生素D在體內的含量會隨著參與的代謝功能使用而降低,所以斷斷續續補充效果將大打折扣,唯有「定時攝取、多曬太陽」才能維持體內維生素D濃度與健康狀態。
16 Apr 2024
Omega-3飲食改善老人失智症 Alleviate Alzheimer via Omega-3 Diets
失智症是一種大腦實質組織萎縮與功能退化的疾病,其症狀包含記憶力減退、語言、空間、思考及注意力等認知功能的喪失,同時患者可能出現妄想、幻覺及人格改變等精神症狀。

阿茲海默症則是最主要的老人失智症,其病理成因為腦中類澱粉蛋白β (amyloid β) 不正常堆積及神經原纖維纏結 (neurofibrillary tangle) 所致,造成腦萎縮,進而影響腦部功能。研究發現,神經發炎 (neuroinflammation) 是造成阿茲海默症的重要原因。

魚油富含omega-3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其中EPA、DHA除了是細胞膜上重要的組成,它們具有抗發炎與抗氧化作用,並可調節神經傳遞。研究指出EPA、DHA會使腦中免疫細胞小膠質細胞 (microglia)形成M2的型態,M2會釋放抗發炎因子IL-10,IL-10亦會抑制小膠質細胞另一種型態M1釋放促發炎因子IL-1β、IL-6、TNF-α及活性氧化物ROS等,證實了omega-3具有抗發炎的功能。

另有研究發現omega-3會增加第一型血紅素氧化酶(heme oxygenase-1, HO-1)在小膠質細胞的表現量,進而抑制一氧化氮合成酶(iNOS)及環氧化酶-2(COX-2)合成而減少自由基的產生。上述的研究發現都支持魚油具有預防憂鬱症、失智症等疾病的效果。

在臨床研究中也證實,長期服用EPA、DHA能改善失智症患者的症狀,然而,其效用僅在輕度疾病患者較為明顯,病情嚴重的個案則效果有限。 人體只能將2-10%次亞麻油酸轉換成EPA及DHA,EPA與DHA主要由食物攝取而來,其中以深海魚含量較豐富,從抗發炎與抗氧化的效果可以說明多吃魚油能預防、延緩失智症的發生。

參考資料: Song C, Shieh CH, Wu YS, Kalueff A, Gaikwad S, Su KP. The role of omega-3 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s eicosapentaenoic and docosahexaenoic acids in the treatment of major depression and Alzheimer’s disease: acting separately or synergistically? Progress in Lipid Research 2016 Jan; 62: 41-54.

Lin PY, Chiu CC, Huang SY, Su KP*. A meta-analytic review of 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 compositions in dementia.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iatry 2012; 73(9): 1245-1254.

Chiu CC, Su KP, Cheng TC, Liu HC, Stewart R, Huang SY. The effects of omega-3 fatty acids monotherapy in Alzheimer's disease and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a preliminary randomized double-blind placebo-controlled study. Progress in Neuro-Psychopharmacology & Biological Psychiatry 2008; 32(6): 1538–1544.

Lu DY, Tsao YY, Leung YM, Su KP*. Docosahexaenoic acid suppresses neuroinflammatory responses and induces heme oxygenase-1 expression in BV-2 microglia: Implications of antidepressant effects for omega-3 fatty acids. Neuropsychopharmacology 2010 Oct; 35(11): 2238–2248.
16 Apr 2024
揮別憂鬱情緒的暗潮~臨床研究証實Omega-3脂肪酸(深海魚油)具穩定情緒療效
憂鬱症患者的福音;中國醫藥大學精神醫學教授蘇冠賓醫師帶領團隊和日本專家臨床研究分析,發現Omega-3脂肪酸(深海魚油)對於焦慮有低到中度的療效。這項研究成果於九月發表刊登國際知名期刊JAMA Network Open,受到國際學者和媒體的高度關注,進一步証實營養的治療機制,將有助增進人類的身心健康。 蘇冠賓教授在中國醫藥大學主持的身心介面實驗室(Mind-Body Interface Laboratory,MBI-Lab)透過日本專家Yutaka Matsuoka合作的臨床研究分析結論,Omega-3對於焦慮症有低到中度的效果。不過,蘇教授坦言除了強迫症(OCD)、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以及憂慮症(MDD),對於特定診斷之焦慮改善的臨床試驗仍然不足,未來仍需要更多的臨床經驗和實驗。 蘇冠賓教授欣慰的表示,此項研究成果証實,營養醫學在憂鬱及焦慮症的病因及治療上有重要的關聯性,也有助於精神官能症患者獲得更好的治療。 憂鬱症已為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視為新世紀三大疾病,與癌症、愛滋病一起蠶食鯨吞著人民的身心健康,估計在亞洲至少約有五千萬的憂鬱症患者;根據統計,台灣地區憂鬱症點盛行率約7.3%,精神壓力、心情浮躁、廣泛性焦慮、倦怠像是一種陰霾般的低潮情緒籠罩的心理疾病。 蘇冠賓教授是台灣推動營養醫學成為精神醫學主流的重要學者之一;鑑於當前以藥物為主的治療模式完全無法達成令人滿意的療效,近年來,中國醫藥大學身心介面實驗室(MBI-Lab)對於憂鬱症病因及治療之研究不遺餘力,終於找到天然營養物質治療憂鬱症「有效且安全的新療法」,即利用omega-3 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s(深海魚油)在治療特殊族群或合併生理疾病之憂鬱症患者,例如慢性C型肝炎、懷孕婦女、幼兒、心臟血管疾病病患、巴金森症患者,其研究結果大大提高對憂鬱症治療的安全性和選擇性。 蘇冠賓醫師是omega-3脂肪酸在憂鬱症治療上的先驅,2003年首次發表研究論文後,迄今已經被引用691次(2018年9月止),該團隊2007年發表世界第一篇綜合分析研究証實omega-3脂肪酸的抗鬱療效,迄今已被引用626次;懷孕婦女憂鬱疾患的治療一直是臨床上的一大難題,因此該團隊利用雙盲臨床試驗証實omega-3脂肪酸對於懷孕婦女重鬱症的療效,2008年至今已被引用282次。此外,蘇醫師在omega-3脂肪酸對於失智症的治療(2008)和憂鬱症生理缺陷(2010)研究成果,也都被引用超過300次以上。 根據h-index的統計,蘇冠賓教授在omega-3 PUFAs的憂鬱症領域上之研究,世界排名並列第一名,而中國醫藥大學團隊排行全球機構第五。值得一題的,根據2006至2010間引用次數前1%的文獻及共同被引用係數,蘇教授亦成為11位台灣頂尖科學家之一,榮獲「湯森路透科學卓越研究獎」,彰顯其為全球醫學研究帶來之重大突破與影響力。 現任中國醫藥大學醫學院副院長蘇冠賓教授對於憂鬱症提出的創新治療及病因學上之獨到見解,使他成功在Molecular Psychiatry及Biological Psychiatry等知名期刊發表系列性憂鬱症治療之生物機轉的研究,讓台灣的精神醫學研究愛到國際學術界的重視。他獲得國際及國內知名研究獎項包括:美國精神分裂症及憂鬱症研究聯盟年輕學者獎(2009)、國科會吳大猷紀念獎(2010)、湯森路透科學卓越研究獎(2011)、美國精神醫學研究學會年輕研究學者獎(2012)、國際脂肪酸研究學會年輕學者獎(兩度獲獎2012及2010)、泛太平洋精神醫學會年輕學者獎(2012)、英國精神藥理學會精神藥理研究獎(2013)及「國際脂肪酸研究學會早期生涯成就獎」(2016)等。 除此之外,蘇冠賓教授還負責執行多項國際型及跨國合作研究計畫,包括2008-2010美國國家精神分裂症及憂鬱症研究聯盟計畫、2010-2012國科會台灣與英國頂尖大學合作研究計畫、2013-2015國科會與英國皇家學院交流合作計畫、2013年與美國John Kane教授完成精神分裂病治療的跨國際性研究、2013-2016日本國家神經精神中心及富山大學之孕婦憂鬱症預防的臨床試驗、及2014-2016國科會與波蘭國家研究發展中心交流合作計畫。2017年11月還舉辦第七屆國際「身心介面國際研討會」,吸引世界頂尖大學及研究機構之精神醫學及神經科學專家參加交流,提供精神醫學的臨床及研究人員不一樣的視界,更以多元的角度讓國內外專家共同學習討論,促進國際性合作交流。 對於憂鬱症患者的療養照顧,現任台灣營養及精神醫學研究學會(TSNPR)理事長蘇冠賓教授責無旁貸的說,醫學界除了持續結合分子生物學及基因遺傳學探究憂鬱症病因外,將爭取在醫院建構創新整合治療的精神健康特色中心,期望以優質醫療環境造福身心患者。
16 Apr 2024
Omega-3 脂肪酸在創傷恢復的運用
魚油是常見保健食品,但較少人知道魚油在創傷病人的治療也扮演重要角色。台大醫院創傷科主治醫師韓吟宜在「2019年急重症聯合學術年會」中指出,魚油用於治療,有助創傷病人神經及免疫系統修復。馬偕醫院營養師趙強提醒,重症加護給予魚油需依照護指引,不是每位個案都需要,時間點要很精準,也不能取代原本的治療。
韓吟宜今天發表「Omega-3脂肪酸在創傷恢復的運用」,她歸納,適量魚油有助創傷病人神經系統修復、發炎免疫反應調節、改善創傷後的高血糖及腸道失衡、抗菌、減少肌肉萎縮和疼痛、改善創傷後症候群。 她指出,脂肪酸是構成全身細胞膜的原料,相當於細胞守門人,能調控生理反應,包括決定細胞穩定性、細胞中訊息傳導和基因表現,也與發炎時細胞激素和發炎物質的種類有關,面臨自由基攻擊時,脂肪酸也會影響到細胞被氧化的程度。
韓吟宜分析,不同脂肪酸在細胞膜作用有別,特別是身體面臨氧化壓力,植物油會火上加油,觸發更強烈的發炎反應,魚油則可減少發炎介質產生,同時增強免疫系統。目前研究發現,針對創傷後發生的高血糖、腸道菌叢失調、細菌感染的等負面效應,魚油有助身體反應回穩並自我修復。
韓吟宜表示,目前魚油比較令人擔心的是高劑量攝取時,可能會抗凝血、再次出血。根據2012年歐洲食品安全指引,成年人每日攝取EPA和DHA總和5克以下,而且每日EPA1.8克在以下,不會有造成出血的疑慮。
韓吟宜建議,腦創傷病人在加護病房中使用魚油是用於治療,待恢復至可進食後,可協助調節發炎和免疫反應的營養素很多,魚油只是其中之一。如果飲食營養均衡,平常有吃魚習慣,不見得需要額外補充。
趙強也說,腦創傷患者恢復進食、出院後,就要回歸正常飲食,常見富含Omega-3脂肪酸的食物包括亞麻籽油、芥花油、亞麻籽、核桃,以及鮭魚、鮪魚、鱈魚、鯖魚,海洋來源會優於植物來源,蔬菜有豐富植化素,也有抗發炎效果。
趙強提醒,剛開完刀喝魚湯或雞湯,因為腸胃道吸收快,精神很快就來了。但湯水營養不夠,不是長久之計,還是要恢復攝取蛋白質、蔬菜、五穀雜糧等食物,同時注意避免促發炎反應的油炸物燒烤辛辣食物。
16 Apr 2024
名醫江坤俊:維生素D不足,感染新冠機率更高!維持好免疫就靠3招適量補D
2021-01-21

【早安健康/藍若水報導】新冠病毒疫情連日爆本土確診案例,引發社會大眾憂心。對此,桃園敏盛醫院副院長江坤俊醫師在個人臉書發文,指出缺乏維生素D,感染COVID-19的風險機率上升、預後狀況較差;而多位專家也曾指出,維生素D與人體免疫功能相關,因此更應適量補充。

江坤俊表示,去年剛爆發新冠病毒,醫界對病症還很陌生,但經過時間,逐漸對COVID-19有深入理解,連帶治療品質亦跟著提高;他進一步說明,發文並無神化維生素D之意,不過維生素D和呼吸道黏膜的功能息息相關,又可以調節免疫力,所以對COVID-19和流感的發生率會有抑制的效果;而曾感染COVID-19的患者,會產生嚴重併發症的,部分原因和免疫系統問題有關連,適量維生素D可降低免疫風暴的發生。

江坤俊醫師最後感性道,雖然連兩年農曆年要在病毒威脅下度過,但他呼籲勿過度心慌,深信大家會一起熬過這艱難時刻。

維生素D對免疫系統重要性

營養師林若君指出,人體的第一道免疫防線是黏膜,而飛沫傳染主要是冠狀病毒的感染途徑,一旦黏膜不健全,即可能增加感染風險!此外,據《營養學會會刊》(Proceedings of the Nutrition Society)2012年的報告,具活性的維生素D有活化免疫細胞的功能(如巨噬細胞與樹突細胞),有助消滅人體內的細菌和病毒,所以維生素D不足,會影響免疫細胞工作,故遭細菌和病毒感染機會上升。

另外,營養師Donna指出,除了蛋白質,許多維生素和礦物質也都跟免疫功能息息相關,例如維生素D就能促進免疫細胞正常分化,以及提升吞噬細胞與T細胞活性。

功能醫學營養師呂美寶也曾引述《英國醫學期刊》於2017年的報告,該研究整合各個有關人體補充維生素D的臨床研究,結果發現:維生素D體內不足的的人群,經過充足攝取後,對感染急性呼吸道風險的預防效果有明顯提升。

至於國人對維生素D的攝取是否合格?江坤俊指出,國人男性缺乏維生素D比例為6成,女性則為7成,其中以久坐辦公室的上班族、嬰兒、50歲以上年長者、膚色較深者、長期防曬者、體脂肪偏高者,特別需要注意適度補充。

補充的方式,江醫師提出三點方法及注意事項:

日曬:建議於中午時曬太陽,時間設定10至15分鐘即可、勿用防曬品。

飲食:魚類、牛奶、蛋、香菇。

維生素D補充劑:若是不方便曬太陽,吃的內容又無法選擇,建議利用保健營養品補充。另外,維生素D有調節鈣磷平衡的作用,因此可同步補鈣,建議一天1000毫克即可。
14 Apr 2024
隱形缺氧釀猝死!醫師:找到原因了,2關鍵有機會救命
黃軒醫師 2021-06-17

台灣5月11日~6月7日,共有296人死亡、而其中有35位,到院前已經死亡,佔了11.8%!指揮中心指出,這些到院前死亡者,都因隱形缺氧,難察覺導致而成的。

記者問我,關於到院前死亡的隱形缺氧,為什麼會如此呢?
上禮拜,6月份科學家發表他們找到「隱形缺氧」的原因了,那就是:

COVID-19病毒攻擊紅血球,病人身體卻不自知。

今天早上,閱讀了這篇6月2日,由加拿大阿爾伯塔大學醫學暨醫科學院,發表在《幹細胞報告》Stem Cell Reports 國際期刊的研究。在這項研究中,研究團隊檢查了 128 名 COVID-19 患者的血液。

這些患者包括:

40位:入住ICU的患者
48位:中度住院的患者
40位:病情較輕,且僅在醫院停留<5小時的患者

研究人員發現

健康的身體:未成熟的紅血球,在健康人的血液中只佔不到 1%。
COVID-19 的身體:在COVID-19重症患者,未成熟的紅血球,卻可以佔週邊血液總細胞的60%。

正常健康的人,這些未成熟的紅血球,是存在於骨髓中,我們通常不會在血液循環中看到它們而另一項早期的研究,已經發現COVID-19 病毒,會抑制血紅素(Heme)代謝,並誘導紅血球蛋白變性。而紅血球蛋白 ( Hemoglobin ) 的改變,可能會損害 COVID-19 患者的紅血球(RBC)攜氧能力,從而導致患者逐漸缺氧而未知!

經過一系列研究,紅血球表面有 ACE2受體和TMPRSS2受體,這使得 COVID-19 病毒能夠容易感染上它們。這時,為了補償健康紅血球蛋白的消耗,身體產生更多的紅血球蛋白 ( Hemoglobin ),以便為身體提供足夠的氧氣。

但是依舊是缺氧的現象,這時大量的未成熟红血球 ( immature RBC ),進入血液循環中,無論是健康的紅血球,尤其是未成熟的紅血球,更是病毒感染最愛攻擊的細胞,當病毒殺死這些紅血球時,會迫使身體,從骨髓中蹦出更多未成熟的紅血球來滿足氧氣供應需求,但那也只是為病毒創造更多目標。
14 Apr 2024
增強抵抗力!吃這6大營養素就對了
張文怡營養師表示,想要防止流感上身,如何增強抵抗力及體力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關鍵!而在眾多營養素當中,又以蛋白質、維生素A、B、C,以及礦物質鋅,對增強抵抗力特別有幫助。

營養素1/維生素A

除了大眾所知的有助維持眼部健康的作用外,事實上,在營養學上,維生素A若缺乏會影響免疫系統,使抗體反應變差。其中,紅蘿蔔、木瓜等橘紅色蔬果就是不錯的獲取來源

營養素2/維生素B群

維生素B群是人體中協助維持酵素代謝很重要的營養素,當人體缺乏維生素B群,便會顯得虛弱無力、體力大幅下滑,使病毒找上身。因此,透過食用五穀根莖類、奶類食物來適度補充非常重要。

養素3/維生素C

適度補充維生素C有助提升人體抗氧化及免疫力,不但能減緩感冒症狀,也有一定的預防效果。舉凡,芭樂、柑橘類、番茄等水果都是高維生素C含量的一員。

營養素4/優質蛋白質

張文怡營養師指出,想要讓免疫機制發揮作用、抵禦病菌威脅,適度補充免疫球蛋白構成必須的優質蛋白質,就是不錯的方式。譬如,肉類及雞蛋、豆漿、豆腐等大豆類製品就是很好的優質蛋白質獲取來源。

營養素5/含硫有機化合物

含硫有機化合物有天然的抗菌和抗病毒作用,適度食用有助強化免疫力。日常飲食中,可藉由食用大蒜、洋蔥、青蔥等辛香料獲得。

營養素6/礦物質鋅

適度攝取礦物質鋅有助提升人體免疫力及抵抗力,加速傷口癒合的效果。特別是快感冒時,加以補充含有鋅成分的生蠔、蛤蜊、蜆等食材,就是不錯的選擇。
14 Apr 2024
電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