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最新消息
英國研究揭示:「這運動」降血壓效果最好!醫教你如何養出規律運動好習慣
規律做運動可以降血壓,但做哪一種運動降血壓效果最好?內分泌新陳代謝科醫師蔡明劼指出,想要用運動降血壓,不一定要操得喘吁吁,做一些相對靜態的「等長運動訓練」也很有幫助。

規律運動有助降血壓
蔡明劼表示,刊登在《英國運動醫學雜誌》(British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的一篇研究中,收錄270個隨機對照試驗,包含15827位受試者,試圖了解不同類型的運動對於降低收縮壓和舒張壓的效果,結果顯示,一些相對靜態的「等長運動訓練」對降血壓竟很有幫助。

「這運動」降血壓效果最好
蔡明劼提到,研究中將5種運動進行對比,降收縮壓的效果從弱到強依序為:高強度間歇運動、有氧運動、肌力訓練、合併訓練、等長運動訓練。

1.有氧運動訓練
如走路、跑步、自行車等有氧運動訓練,研究顯示能降低收縮壓及舒張壓4.49/2.53毫米汞柱。



2.阻力訓練
如硬舉、臥推、深蹲等阻力訓練,能降低收縮壓及舒張壓4.55/3.04毫米汞柱。



3.合併訓練
合併訓練是指有氧運動跟阻力訓練的綜合版,能降低收縮壓及舒張壓6.04/2.54毫米汞柱,降血壓效果也不錯。



4.高強度間歇訓練
如衝刺間隔式訓練、有氧間歇訓練等,能降低收縮壓及舒張壓4.08/2.50毫米汞柱,但降壓效果似乎是最弱的。

5.等長運動訓練
如練握力、等長腿部伸屈、靠牆深蹲等長運動訓練,能降低收縮壓及舒張壓8.24/4.00毫米汞柱,降低收縮壓的效果比上面幾項都更好。

看更多:喝咖啡會高血壓?醫傳授:咖啡「加1物」竟能保養心血管



​做自己喜歡的運動 才能持之以恆
蔡明劼提醒民眾,雖然規律做運動可以幫助降血壓,但無論哪種運動都有幫助,重點是要做自己喜歡的,而且可以持續下去運動。總之,任何運動都好過於每天坐著不運動、或躺著追劇滑手機。
16 Apr 2024
血糖正常也有「胰島素阻抗」風險!營養師授4招飲食調整 遠離心血管危機
攝取過量的碳水化合物,容易讓身體的胰臟過量分泌胰島素,形成「胰島素阻抗」。營養師提醒,胰島素阻抗不是糖尿病患者才會有,空腹血糖正常者只要胰島素阻抗指數過高,就會產生胰島素阻抗,除了提升罹患糖尿病風險外,還會增加肥胖、心血管疾病風險。

什麼是「胰島素阻抗」?
營養師劉雅惠指出,當人體吃下碳水化合物後,胰臟分泌胰島素,將碳水運送到肌肉、肝臟細胞中利用,維持血糖的穩定,可一旦碳水攝取過多,胰臟就會一直分泌胰島素造成「胰臟過勞」,而過量的胰島素也會導致身體對胰島素的敏感度下滑。

若血糖停留在血液中,就沒辦法提供身體利用,胰臟還會為此分泌出更多胰島素,最終形成惡性循環,形成脂肪合成、抑制脂肪分解等狀況,造成易胖、難瘦的局面,讓減肥更困難。

看更多:早餐「這些食物」是糖尿病禍根:血糖、血脂跟著上升!很多人愛吃



沒糖尿病問題 也會胰島素阻抗
劉雅惠表示,胰島素阻抗不只會發生在糖尿病患者身上,有人空腹血糖正常,但是卻胰島素阻抗指數(HOMA-IR)過高,也會產生胰島素阻抗,除了提升罹患糖尿病風險外,還會增加肥胖、心血管等疾病風險。

看更多:研究顯示:喝咖啡有助降低25%糖尿病風險!醫師建議「這時間」先別喝



改善胰島素阻抗靠4招
劉雅惠提醒民眾,想改善胰島素阻抗問題,可以在飲食上做4種調整:

1.多吃水溶性膳食纖維
多吃水溶性膳食纖維能幫助延長胃排空,降低飢餓感,讓胰島素不會快速起伏,如木耳、洋菜、燕麥、蘋果。

2.拒絕單一食物與大量澱粉
要避免澱粉配澱粉的料理組合,例如早餐吃吐司加燕麥奶,可以改為吐司搭配豆漿加堅果,同時也要減少原本澱粉的攝取,尤其是精緻澱粉、精製糖,才能避免血糖快速增加又下降。



3.避免加工食品
加工食品中的食品添加物及植物油,造成Omega-6 油脂與Omega-3比例失衡,造成慢性發炎。



4.注意蛋白質攝取量
攝取足夠的蛋白質,讓胰臟有機會休息,還能改善胰島素敏感度。
16 Apr 2024
40歲後大腦恐開始退化 醫籲:及早保養
根據台灣失智症協會推估,65歲以上老人,每4位就有1位有認知衰退的狀況。家醫科醫師、營養師出席研討會,提醒大腦認知功能,其實在40至50歲就開始有退化現象,民眾應該要提高警覺,及早保養。

明明眼鏡就掛在頭頂上卻經常找不到,滑開手機下一秒又忘記自己要幹嘛,遇到這些狀況要注意,醫師提醒,40歲以後大腦可能就會開始衰退。

家醫科醫師林彥安:「會以為認知衰退離自己很遠,所以就是年輕的時候不保護,以為老的時候再保護就可以,可是其實不是這樣子,我們目前所知道的,對大腦有害的一些危險因子,包含一些壞習慣,抽菸、喝酒以及一些慢性病血壓、血糖,這些都要控制好。」

想要減緩認知衰退,醫師提醒,除了多社交、多運動外,營養攝取更是關鍵之一。

家醫科醫師林彥安:「有一個新的研究叫做COSMOS-Mind,它用的是一個綜合維他命的一些族群,然後跟一個安慰劑,然後做個三年的追蹤,比較維他命組的話是可以維持它的認知功能,然後兩者相差大概是60%。」

營養師李婉萍:「營養均衡很重要,可是有些人就會說那我單一補充魚油B群、DHA、銀杏有沒有幫助,可是因為腦袋功能實在太複雜了,它沒有辦法用單一營養品來做一個補充,所以就會建議大家,營養均衡之外,每天可以補充一顆含有20種必需關鍵的營養素的綜合維他命。」

面對退化現象,民眾應該要提高警覺,及早保養。
16 Apr 2024
缺乏D當心免疫力大打折扣!醫揭維生素D與免疫疾病關聯 配1物吸收率加倍
缺乏維生素D不僅讓你容易生病,連許多免疫疾病都悄悄地找上你。醫師指出,維生素D能夠幫助T細胞對抗病毒,還能減少過敏反應,如果想要增加維生素D吸收率,還可以配上健康的脂肪,幫助身體吸收更順利。

缺維生素D容易感冒、被免疫疾病纏身

家醫科醫師李思賢指出,維生素D的作用廣泛,能夠預防骨質疏鬆、穩定情緒、控制血糖和增強免疫。而「免疫」是全身最重要的系統,如果免疫系統失常,不只容易感冒生病,也容易暴露於自體免疫疾病的高風險中,像是糖尿病、乾癬、風濕疾病、多發性硬化症等疾病發生。

維生素D有助T細胞對抗病毒

李思賢指出,身體的免疫細胞很複雜,T細胞除了能殺死病毒外,還有許多不同的T細胞與免疫協調至關重要,也與身體的過敏反應息息相關,而且維生素D能夠促進T細胞使其對抗病毒細菌,也可以減少過度的過敏反應。而且維生素D還能延長T細胞的存活時間,讓細胞能夠學習分辨各種病毒細菌,所以如果體內維生素D不夠,你的T細胞就會常處於休眠的狀態,因為無法辨認入侵者。

維生素D配好脂肪 吸收率更佳

根據衛福部建議,19至50歲的成人每日需攝取500國際單位(IU)的維生素D,而50歲以上的成人由於皮膚狀況較差,建議每天要攝取400~1000國際單位的維生素D尤佳。李思賢建議民眾,維生素D屬於脂溶性的營養素,隨餐服用就可以增加吸收率,搭配「健康的脂肪」還可以使吸收更好,像是橄欖油、脂肪豐富的魚類等,都是不錯的選擇。
16 Apr 2024
常腰痠背痛?當心是肌肉正在流失!醫推4營養防肌少症 這1物還能改善骨鬆
腰痠背痛?小心是肌少症惹禍!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家庭醫學科主任李純瑩指出,約1/5女性遭受肌肉流失困擾,隨肌肉流失加劇,骨質疏鬆也可能提早發生或導致病程加劇,建議民眾除了多運動增加肌肉量外,胃口不佳或工作繁忙者也可補充4營養素,確保體內有足夠的原料製造肌肉。

老年醫學科主任方姿蓉指出,一旦進入40歲後,肌肉量會快速流失,而女性會更嚴重!由於女性雌性激素隨年齡增加而分泌減少,進而減少蛋白質吸收與肌肉生成,降低身體肌肉組織比例;同時降低神經肌肉系統的效率,導致肌肉量、肌力及肌耐力下降 。

方姿蓉說明,民眾在意的骨質疏鬆其實也會伴隨肌肉流失。骨質疏鬆越嚴重,患者可能會出現駝背、行走不便、脊椎壓迫性骨折等。當骨鬆導致活動量減少,肌肉量也會直直落。不僅如此,已有多則研究指出,骨質疏鬆與肌少症有高度關聯。

方姿蓉舉例,當肌肉質量持續減少,可能發生體力衰退、容易疲倦、手腳無力等,跌倒、骨折、臥床也可能接踵而來,建議民眾在40歲後一定要重視肌肉流失問題,及早開始存退休「肌」金。

防肌少症關鍵營養:足夠熱量

每日每公斤30大卡熱量,確保體內有充足熱量:熱量是人體重要的能量,一旦熱量攝取不足,人體許多運作都會受到限制。若缺乏可以推動製造肌肉的熱量,增肌之路可能會困難重重,甚至為了維持人體的正常運作,蛋白質還會被分解,作為能量來源,加劇肌肉流失。

防肌少症關鍵營養:優質蛋白質

每日每公斤至少1.1公克的優質蛋白。蛋白質是維持肌肉量、延緩肌肉流失的重要營養素。研究指出,女性攝取充分的蛋白質,有助於維持未來20年的正常生理機能。

李純瑩提醒,蛋白質要被分解成胺基酸後才能被人體所使用,比起吃的量,吃的內容也很重要,建議以原型食物優先,如雞胸肉、魚肉等,避免加工食品,日常可透過均衡營養補充品作為營養來源,其中「好吸收蛋白質」,可幫助強化增肌成果。

防肌少症關鍵營養:多元維生素、礦物質

有了生成肌肉的充足能量與原料後,補充維生素、礦物質保護肌肉或提升增肌效果更是事半功倍的做法,像是維生素C、維生素E、砷等,可保護肌肉細胞,維生素B6可提升蛋白質利用率,維生素D更是可以促進肌肉蛋白質的合成,提升鈣質吸收、改善骨鬆 。

防肌少症關鍵營養:均衡營養品

李純瑩解釋,民眾也可透過補充均衡營養品獲得足夠營養,建議養成每日固定飲用1至2瓶均衡營養品習慣,確保體內穩定維持充足的熱量、優質蛋白、多元維生素礦物質。
16 Apr 2024
維他命D如何補充更好?江坤俊醫師解答:維生素D功效與最佳補充方法
美國佛羅里達州執業註冊營養師 Megan Ware 指出,維生素D具有以下好處:

促進骨骼、牙齒健康:維生素D是控制鈣質吸收、維持鈣磷平衡的重要物質,缺乏維生素D可能與佝僂症、軟骨症、骨質流失、骨質疏鬆都有關。
對於免疫系統、大腦與神經系統有益。
有助調節胰島素濃度與糖尿病控制。
協助維持肺功能與心血管健康。
影響與癌症相關的基因表現。

長庚醫院主治醫師江坤俊則指出,當今流行病學理論的研究顯示,血液中維生素D的濃度越高,罹癌機率較低;既然維生素D抑制慢性發炎的功效非常強大,那麼對於癌症患者來說,就可以抑制癌細胞生長,對於預後狀況也相對較佳。

維生素D、慢性發炎與癌症的關係?
江坤俊醫師指出,人體會自行修復受傷的細胞,但當細胞不斷受傷、身體不斷修復的循環中出現了一次錯誤,那麼這個細胞就可能會變形成為癌細胞。所以慢性發炎者罹癌的機率就比較大了。
而因為慢性發炎會造成血管增生,若癌症患者同時是慢性發炎者,就等於讓癌細胞多了「血管」這個養分輸送來源。因此,慢性發炎是助長癌症病情的一大因素。
維生素D抑制慢性發炎的功效大,也就是說對於癌症患者而言,可以抑制癌細胞生長。

維生素D該如何補充?
曬太陽:中午的陽光才有效、曬10至15分鐘即可、不能使用防曬品。
食物攝取:魚類、牛奶、蛋、香菇。
維生素D補充劑。

★江醫師建議:維他命D一天需補充2000IU
江坤俊醫師在著作《一天一D:維他命D幫你顧健康》提到,補充維他命D的三大方法:

晒太陽:人體皮膚接受陽光的照射後,就能合成維生素D。不過,現代人怕曬黑,又大多在室內活動,加上高樓遮擋陽光、霧霾等問題,因此大部分的人都無法藉由曬太陽合成足夠的維生素D。
從食物中攝取:
奶類、乳酪、蛋黃、動物內臟,以及沙丁魚、鮭魚等深海魚類,能夠提供維他命D3;五穀雜糧類、各種菇類與大豆則含有維他命D2,藻類也是維生素D的植物性食物來源之一。不過江坤俊醫師也提醒,腸道對維生素D的吸收率沒有很好,光靠食物補充不一定足夠。 各種食物的維他命含量:
食物100克 維他命D含量(IU)
黑木耳 1968
鮭魚 880
秋刀魚 760
乾香菇(需經過日晒) 672
吳郭魚 440
鴨肉 124
鮮香菇 84
雞蛋 64
豬肝 52
豬肉 4
服用維他命D補充品:如果無法藉由曬太陽合成維生素D、食物中補充的維生素D也不足時,就可能需要從營養補充品中攝取。
此外,江坤俊醫師也補充,維生素D有調節鈣磷平衡的作用,因此補維生素D的同時也要補鈣,建議一天1000毫克即可(非骨質疏鬆患者由於日常食物就含鈣,可以不用特地補充)。
江坤俊醫師建議,補充維生素D最有效的方法,是使用維生素D補充劑,至於劑量該怎麼衡量呢?

維生素D建議補充量:
0~1歲:400-1000IU/一日
1~15歲:600-1000IU/一日
15以上:1000-2000IU/一日
以上是針對身體健康、以維生素D作為保健作用的建議。若是有其他疾病,可針對病情適度調整,記得向專業醫師諮詢!
人體中幾乎每個細胞都具有維生素D接受體,且約有4至5千個對健康有益的基因會受到維生素D的調控,「所以維他命D可以作用在你全身上下,影響非常巨大!」江坤俊醫師說。
維生素D對疾病的影響又是如何?

糖尿病:當血液中的維生素D濃度高,較不易患病;同樣的,糖尿病患者的血糖、血壓控制都會較佳。
高血壓:維生素D可幫助藥物控制病症,自然能減少用藥以及藥物帶來的副作用。 維他命D有哪些副作用?
美國梅約診所(Mayo Clinic) 指出,對於9歲以上兒童、成人、懷孕或哺乳婦女來說,每天攝取超過4000IU的話,可能造成以下副作用:
噁心、嘔吐
食慾不佳
便祕
虛弱無力
體重減輕
意識混亂
定向力障礙(無法辨別人事時地物)
心律問題
腎臟損傷
於梅約診所執業的註冊營養師 Katherine Zeratsky 也 指出,當人體內有過多的維生素D時,會導致鈣質在血液中堆積,因此引起噁心、嘔吐、虛弱、頻尿等症狀;更嚴重的副作用則包括造成骨骼疼痛、形成鈣結石而造成腎臟損傷等。
如果發生維生素D過量的問題,除了減少維生素D攝取、控制血鈣以外,醫師也可能藉由靜脈輸液和其他藥物來控制病情。在開始使用維他命D營養補充品前,仍建議向醫師諮詢討論,才能獲得最大的功效並避免傷身。
16 Apr 2024
營養師告訴你 Q10 是什麼!心臟血管不好的人吃了真的有效果嗎?
大家都知道,三高患者、長者、愛抽菸喝酒、肥胖者都是典型的心血管疾病高危險族群,現今社會競爭激烈,年輕族群工作壓力大經常暴飲暴食,沒時間運動,加上熬夜等不良習慣,都會加重心臟血管的負荷,竟是隱藏版的高危險族群!你身旁是否也有這款人?

不少民眾希望透過營養品來保養心臟,市面上充斥著各種與心血管相關的保健食品,琳瑯滿目讓人眼花撩亂,聽說 Q10 對心臟很好是真的嗎?它的功效是什麼?一次可以吃多少?營養師來替你一次解析!

吃 Q10 能保護心臟嗎?
營養師:對預防心臟病、保養心血管有正面幫助。
簡單來說,輔酶 Q10 可以協助體內「能量」的產生,長期以來的臨床研究皆已證明 Q10 的效果及安全性,它是一種強效的抗氧化劑,與維生素 A、維生素 C、維生素 E 功能很像,對心血管的保養具有一定程度的好處,可以減少體內過多自由基造成的傷害,維持細胞的穩定和完整度,特別是能量需求高的細胞,像是心、肝和腎臟等最活躍的器官,其中,Q10 在心臟的含量最多,人體雖然可以自行合成,但 20 歲之後製造量就會開始下滑,當 Q10 含量低下時,容易導致身體新陳代謝降低、活動力減弱、易感到疲倦。

Heho 營養師劉思妤補充說明,Q10 對於保護心臟的功效確實是存在的,但是服用後是否「有感覺」,往往會考慮的每個人的病況、適合程度、身體反應及不同的產品型態、劑型等都會影響,例如還原型的 Q10 不須特別經過轉換就可以直接發揮作用,比起氧化型的 Q10 來的更好。

輔酶 Q10 的 6 大功效:
減少自由基的產生
有助於降低心血管疾病的發生
血糖控制
血壓控制
降低疲勞感
提升活力與運動表現
哪些食物中有 Q10?
平均每天從飲食中吃到的 Q10 僅有 3-6 mg,內臟類(牛心、豬心、雞心、雞肝)、油脂與堅果種子類(大豆油、玉米胚芽油、橄欖油、芥花油、花生油)含量比較豐富,而乳製品、蔬菜、水果和全穀雜糧類中所含的 Q10 就相對少很多。

民眾如果想從動物內臟類獲取足夠的 Q10,還要擔心吃太多會造成膽固醇、飽和脂肪酸攝取量超標的問題,造成心血管的負擔,因此很多人會選擇透過補充劑的方式來攝取。

Q10 一天能吃多少?
衛福部建議以輔酶 Q10 作原料的食品,每天的食用量不宜超過 30 mg,所有的保健食品最好都適量攝取,才能吃得健康又安心。如果是透過保健食品補充,也要吃對時間點,建議飯後 30 分鐘後吃是最好的,因為輔酶 Q10 本身屬於脂溶性維生素,餐後吃比空腹服用更有利於吸收。

營養師指出,千萬別偏頗的認為吃了保健食品就能一定能治百病,15 歲以下小孩、懷孕或哺乳期的女性、使用抗凝血藥物(warfarin)患者都不推薦自行補充輔酶 Q10,特殊疾病的患者在購買保健食品前,也最好先諮詢過醫師、藥師或營養師,可以依照你的需求,協助挑選更適合你的保健產品,免得花了冤枉錢不但沒效還增加身體負擔,那就得不償失了!
16 Apr 2024
攝取營養素 加速傷口癒合
傷口復原過程當中,營養顯得特別重要。執業營養師林玉真昨日表示,有時候常會遇到有些病患身有傷口,卻是久久不能痊癒,建議均衡攝取六大類食物的前提下,再留意適量攝取蛋白質、維生素A、維生素C、鋅、鐵、維他命B2等營養素,適當補充這些營養素,避免出現缺乏情形,有助於傷口癒合。

營養師指出,蛋白質缺乏的人,會使免疫細胞淋巴球數目大量減少,造成身體免疫機能下降,植物性優質蛋白質包括豆腐、豆漿等豆製品。

維生素A對口腔、肺部、胃腸道等黏膜具有保護作用,植物中富含β胡蘿蔔素,可以在體內轉變為維生素A,包括蛋黃、胡蘿蔔、南瓜、木瓜、芒果、各種綠葉蔬菜。

維生素C可以參與體內合成膠原蛋白,促進傷口癒合,包括木瓜、番茄、草莓、柑橘類水果、青椒、花椰菜、綠葉蔬菜等皆是。

鋅能促進組織細胞再生、減低傷口發炎、提升免疫力,植物性食物來源包括堅果類、南瓜子、葵瓜子、全穀製品、香菇、啤酒酵母粉、黃豆、雞蛋等。

鐵能促進血液生成,促使傷口附近血管增加代謝,還可協助人體產生抗體,植物性食物包括雞蛋、菠菜、海帶、芝麻、杏仁、南瓜子。

維他命B2就是核黃素,主要是形成紅血球、製造抗體的必需營養素,植物性食物包括乳酪、雞蛋、牛奶、杏仁、豆類、菠菜、麥芽。

值得注意的是,糖尿病患者出現傷口時,更需控制食物份量,以便控制血糖,避免血糖過高、傷口不易癒合。
16 Apr 2024
35%新冠痊癒仍有後遺症 身體、神經和心理症狀曝
新冠肺炎第4波流行,不少民眾感染就醫,即使轉陰之後,有些人仍有後續症狀,包括呼吸困難、疲倦、焦慮、失眠等,醫師表示,根據一份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的報告,約有35%的新冠病毒感染者在痊癒後仍然有一些後遺症。這些後遺症可能會影響病患的日常生活和工作。許多人的報告顯示感到疲倦,無法專注於工作或學習。因此,了解這些後遺症並找到有效的治療方法至關重要。

50幾歲的陳女士,平時身體狀況良好、沒有高血壓、糖尿病和精神疾病的病史。2個月前罹患新冠肺炎(covid-19),經過7天的居家隔離,沒想到她先生和兩位小孩,也陸續感染新冠病毒,讓她覺得非常緊張、害怕。現在,陳女士每天不斷打掃整理家裡且包括消毒,害怕先生、小孩再次受到感染。小孩上學也一定要用酒精擦拭才放心,自己經常有呼吸困難、全身痠痛、焦慮、心悸、失眠的症狀。曾就醫於其他科別,經醫師檢查後都沒有發現特別的異常現象,最後到大里仁愛醫院精神科看診,經官達人主任詳細問診及檢查,診斷為長新冠後遺症,經藥物治療,患者症狀已有顯著改善。

官達人主任表示,新冠病毒後遺症可以分為3類:身體症狀、神經症狀和心理症狀。身體症狀包括疲勞、呼吸困難、肺纖維化、肌肉疼痛、頭痛、肺栓塞等。呼吸困難可能是最常見的後遺症之一。這可能是由於病毒損害了肺部組織,使肺功能受損。神經症狀包括頭暈、失語症、認知障礙和腦霧等。這些症狀可能與病毒對中樞神經系統的損害有關。另一些研究發現病毒可能會引起自體免疫反應,進一步損害神經系統。心理症狀包括抑鬱、焦慮、失眠、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等。研究表明長期受壓力影響可能會對身心健康造成負面影響。

官達人指出,目前尚無特效藥物可以治療新冠病毒後遺症,但有一些治療方法可以幫助病患緩解症狀。身體症狀的治療包括呼吸治療、物理治療和藥物治療等。呼吸治療包括氧氣治療和使用呼吸器等。物理治療包括運動、物理療法和康復治療等。藥物治療主要包括抗生素、抗病毒藥物、類固醇等。神經症狀的治療包括物理治療、職業治療和言語治療等。心理症狀的治療包括認知行為治療法和心理治療等。病患還可以通過運動、冥想和保持社交活動等方式來改善情緒和心理健康。

官達人主任提醒,新冠病毒後遺症是一個仍在研究中的議題,而且很多病患都會有不同的症狀。如果發現問題應立刻尋求醫師協助,遵循醫師的建議和治療計劃,讓長新冠的後遺症遠離。
16 Apr 2024
Omega-3護心顧腦抗發炎 還能治療長新冠症狀?
近年來許多研究發現,魚油富含Omega-3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對於改善或預防心血管疾病、神經功能、視力等都有明顯的效益,而日前安南醫院副院長蘇冠賓、光田醫院神經內科主任楊鈞百及臺北榮總傳統醫學部整合醫學科科主任張清貿,在《大腦,行為和免疫》期刊中共同發表文章,探討Omega-3在感染新冠病毒的不同階段對於免疫、炎症、神經造成的影響。Omega-3似乎也為新冠肺炎長期症狀提供了嶄新的治療前景。

COVID-19確診最怕後遺症 國內20%確診者有長新冠
新冠肺炎疫情由2019年延燒至今,雖然感染者大部分都屬於輕症,但之後卻可能伴隨著後遺症。根據統計,大約有10-20%的確診者會產生所謂的「新冠肺炎長期症狀(Long COVID)」,國內約有20萬人確診康復後還會有咳嗽、疲倦、記憶力、注意力、睡眠或神經系統等問題。

其中神經系統方面的症狀,可能是因為病毒感染導致的長期組織損傷、尚未緩解的全身性發炎,或是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RAAS)系統、凝血系統、免疫系統、神經傳遞物質和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HPA)功能異常所導致的。根據研究指出,Omega-3能在這部分為長新冠患者獲得良好的影響,尤其是Omega-3中的EPA。

Omega-3功效多 為治療、預防長新冠開啟新方向
Omega-3多元不飽和脂肪酸(Omega-3 PUFAs)主要包括EPA(Eicosapentaenoic acid)、DHA(Docosahexaenoic Acid),EPA有益於心臟、免疫系統與抑制發炎反應,DHA則是有益於大腦、視網膜和中樞神經系統的重要結構 ,它們參與了抗發炎、抗凝血、調整脂肪代謝等重大機制。安南醫院副院長蘇冠賓在文中指出,EPA能透過減少促進發炎細胞激素、改變HPA軸和藉由脂筏調節神經物質傳遞,來改善情緒和神經認知障礙。

此外,Omega-3及其代謝物能夠加速清除慢性炎症和恢復組織恆定的過程,幫助細胞保護、修復大腦,還可以改善免疫失調、RAAS系統、凝血功能等適應障礙,不僅如此它還能改善因健康、社會生活、經濟所帶來的心理壓力等。雖然目前仍需更多的流行病學、實驗性和臨床隨機試驗加以測試與驗證,但這對於長新冠患者的治療有了新的開端,也對 Omega-3在長新冠症狀的預防與效力有了一個新的方向。
16 Apr 2024
電話